關於我們

歷史沿革

人口快速老化及高齡化所衍生的問題,除了營養和運動不足、慢性病、身體功能,也包含認知退化,以至於失能及失智等問題發生。造成失智症的成因複雜,我國於2017年公告《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提到要降低失智症風險,首要降低可改變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包含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體能活動不足、吸菸、飲酒過量等。而世界衛生組織也於2019年公告了《認知功能下降與失智風險降低準則》:強力推薦民眾進行身體活動、戒菸、地中海式飲食、高血壓與糖尿病管理,有條件推薦認知訓練、社交活動、體重管理等。之後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刺洛針The Lancent》更是於2020年7月提出了9條針對政策制定者和個人的建議,以預防失智症:

1.從40歲起,注意將收縮壓維持在130 mm Hg以下。

2.減輕聽力損失,保護耳朵免受高噪音,聽力障礙者則鼓勵使用助器。

3.減少暴露於空氣污染和二手菸。

4.防止頭部受傷(特別是針對高風險職業)。

5.限制酒精攝入,每週飲酒不超過210ml或168g純酒精。

6.停止抽菸,並支持他人停止抽菸。

7.為所有兒童提供初等和中等教育。

8.保持積極生活,進入中年甚至晚年都是如此。

9.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的相關疾病。

有鑑於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對國人的失智症照顧與防治已累積超過25年本土經驗,故於2016年由陳俊佑社工主任赴美國取經,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引進國際上已經超過120篇科學研究報告的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發之6週《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簡稱CDSMP) 》,於全國訓練種子講師與帶領人已超過300人,讓各地的慢性病患學習自我管理、增進自我效能,成效卓著。另外,有鑑於美國南加州大學職能治療《生活型態再設計(Life-Style Redesign)》,採取嚴謹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方法,招募360位居住在社區、60-89歲能夠獨立生活的老人(平均年齡74.4歲,65%是女性,73%為獨居長者,27%自認有生活困擾),以生活型態再設計介入組與控制組的比較,經過每週2個小時的團體以及每月1個小時的居家訪視,為期9個月後,效果良好,生活品質量表 (SF-36)的8個構面中有5個構面有進步,其他3個構面退化的速度比控制組還慢。及國際著名的《芬蘭Finnish Geriatric Intervention Study to Prev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y(簡稱FINGER)研究計畫》針對60至77歲,有失智症高風險傾向的1,260人進行研究,發現:多吃蔬菜水果、每周4至6次的運動、活躍的社交活動、大腦記憶訓練,加上控制血壓、膽固醇等。持續兩年的生活習慣大轉變後,這些控制組的參與者比對照組,在記憶能力進步約40%,這是一個研究綜合性預防的實證。專家指出,即使年紀超過70歲,都還可以如此保護大腦。

 

故於2019年開始與蘇姵綺助理教授、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教授、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張玲慧副教授、台中市文英基金會密集進行討論,參考融合這三大研究之精隨,研發出適合最國人之《活出健康、生活再造-大保健實作班》18周課程。

本課程內容設計重點就是在促進我們的大腦健康,因此除了生活型態再造的介入能夠促進體驗與引發反思與增加自我效能以外(認識自我生活型態與應用),需要有運動與認知並重的訓練量(依循實證能促進失智預防之活動設計),採生活型態再造活動佔50%、運動25%、認知25%的時間比例進行,輔以回家作業增加練習機會。並藉由生活、身動、腦動、互動、心靈、醫療六大面向,逐一討論生活層面需探討的健康議題與原則,與成員一起盤點自我職能日常生活質量,分析並瞭解自我健康管理議題,做出有效且最適合自己的健康促進活動。將健康知識以四大策略技巧,包含講授與主題相關知識/資訊、同儕分享腦力激盪、實際體驗行動方案、以及個人探索行動計畫,每周進行每次2個小時的團體課程。

2019年第一梯次團體實驗,計有15位年紀從64歲至80歲對健康生活問題改善之行動計畫有興趣的民眾參與,課程前後進行國際上認證的《蒙特利爾智能測驗(簡稱MoCA)》,全體學員的平均分數從24.5分進步到26.6分,73%的學員得分均有增加,有1位學員更是增加了7分,2位學員增加5分,1位學員增加4分,證明此課程具有促進大腦認知功能進步,降低失智症風險之功效!

2021-2024年經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本會與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與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老人照顧系、輔英科技大學高齡全程照顧人才培育中心合作產出《活出健康、生活再造-大腦保健實作班-帶領人手冊》(每年滾動式修正)、《活出健康、生活再造-大腦保健實作班-帶領人手冊》(2024年完成培訓),並委託聯合報于2022年出版《健腦工程: 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將此成果分享全球華人。

 

 

本計畫2021年培訓之帶領人夏安婷職能治療師於新北市中和區社區關懷據點利用預防及推遲失能照護服務方案長者健康評估問卷(ICOPE六大面向進行前後測),為方案介入前後測,分析結果顯示此課程對於認知功能、肌力、營養口牙有提升,達到顯著改變。此外,更有意義的是在課程結束後,長者自發性的尋找網路影片產生體能團體與烹飪團體,由長者自己主導團體進行不倚靠講師帶領2023年2月已達到6個月以上,讓長者有賦能的自覺,藉由檢視生活後,生活型態再設計朝向更健康的生活樣態,達到預防及推遲失能功效。雖然課程在一段時間帶領會結束但是產生的效果卻繼續延續,是這個課程相對於其他模組課程最大的不同之處。

 

 

為實證本課程之有效性,2023年結合臺灣宜蘭縣在地社區資源單位(含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醫事單位或文化健康站)、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日間照顧中心等16個單位,搜集與瞭解226位長者需求資料,再藉由專家會議(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毛慧芬副教授、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張玲慧副教授、輔英科技大學蘇姵綺助理教授、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老人照顧系黃秀梨教授與李仰慈副教授、高齡健康照護系陳美麗助理教授、張敏君職能治療師、鄭又升職能治療師等人),找出宜蘭縣全面性4個項目: 認知異常率、行動異常率、憂鬱異常率、營養口牙,與具地方特色的的人際互動、自我管理二大議題。研發本《健腦生活型態再造》12周、每週2小時課程,課程內容生活型態再造活動占50%、運動25%、認知25%的時間比例進行,進行輔以回家作業增加練習機會。並藉由認知促進、上下肢肌力訓練、社交互動、健康飲食、良好睡眠、視力保健、聽力檢測、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生活型態養成等面向,逐一討論生活層面需探討的健康議題與原則,分析並瞭解自我健康管理議題,做出有效且最適合自己的健康促進活動。透過團體動力,與行動計畫訂定、執行與檢討,促進長者將課程效果延伸至沒上課時間施行,進而引發反思與增加自我效能,以建構一個有效且最適合個人大腦健康的生活型態。

透過4天培訓,訓練出24位方案師資、45位指導員與31位協助員,在12個據點,對138位學員完成12周課程,與對照組4個據點55位長者,進行前後測與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本新方案對於學員的認知、肌力、生活功能、營養口牙、健康總分與幸福感所有面向均有提升。而且認知、肌力、營養口牙、健康、幸福感的進步達到統計顯著水準。顯示本新方案模組對於説明學員們能預防與推遲失智失能功效顯著。另外透過對學員的質性訪談,亦發現在認知、健康習慣養成、身體、心情、人際互動、睡覺」六大面向皆有收穫。

《健腦生活型態再造課程》已於2024年獲得國民健康署113年新增之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 健腦生活型態再造模組CL-13-0012。

    感謝社會暨家庭署公益彩券盈餘持續補助本計畫,這4年我們已於台北、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高雄、屏東、台東、金門等縣市辦理完成辦理帶領人培訓,2023年已有香港余超倫一級職業治療師前來台北學習本課程,未來我們除了在全台各縣市推展此課程,也希望藉由本網站的設立能夠服務到全球的華人社群,邀請全民一起預約一個不失智、不失能的未來!!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鄧世雄  2024.06.20